小說王耽美小說網

第011章 朔望朝會

關燈
第011章 朔望朝會

每月朔望朝會,灃都城所有十七級以上的公卿大夫、文武將相都要天不亮就出門,於寅時正點奔赴王宮。

他們不約而同的在王宮最外一道宮門——司馬門——前下馬、驗身、點卯,隨後垂首步行進入這座王庭,幾百位大夫按照官階高低分兩列排開。

每到這一日,王宮南側的宮門會全部敞開,排隊進入王宮的大夫身側都跟著一個手提燈燭的王宮內侍,在黑暗中遠遠俯瞰,就像兩條金色的長龍,緩緩向王庭裏行進。

他們依次穿過覆盎門、篤禮門、公車門、杜門、稚門、南內門……直到抵達王庭北闕的蘄年殿,站定,靜候大朝會的開始。這是一群已過不惑之年的男男女女,身為高級卿大夫,能夠參加大朝會,代表他們都是國家的行政要員。

他們就在這樣一片無聊的靜默中各懷鬼胎,盤算著今日該怎樣混過去,悄悄琢磨著相國又會有什麽作為?會下達什麽樣的指示?會不會找自己的麻煩?

可笑的是,他們早早站在這座劉姓的王宮裏,卻沒有幾個人會去想那個王座上的孩子會幹什麽。

這時候天剛蒙蒙亮,鐘鼓樓上忽然敲響晨鐘,厚重鏗鏘的鐘聲回蕩在所有人頭頂,傳播到偌大宮殿群的每個角落,曠久不絕,這表示卯時已到。

緊接著,人們朝上望去,就見蘄年殿的十六道大門吱呀吱呀的緩緩洞開了。

九卿及以上的大夫們才有資格在這時魚貫進入大殿的內部,他們一級一級登上八十一級臺階,在殿門前摘下佩劍,脫下官靴,然後彎下腰,攏起袖,以禮制中所要求的最恭敬的姿態,小碎步趨行來到殿內的丹階之下,依次排好。

雖然以上動作頗為繁雜,但比起其他人還在外面受凍的處境,還是顯得尊貴非凡。

大殿空曠無比,內有三十六根雕龍嵌鳳的柱子,丈餘粗細,疏落排列,輕松容下這幾十號人,大殿最深處是九級塗有彩漆的禦階,全鋪著地毯,一段平臺之後又是九級禦階,而後又是九階,階上便是王座。

初升的陽光擦著地平線直射進蘄年殿來,剛好照在王座上,使王座看起來更加光芒四溢,淩然不可侵犯。

而此時,高處的王座空空如也。

大家又等了一會兒,日頭慢慢移動,小半個時辰過去了,看起來王上今日又要曠朝了。曠朝也沒什麽,反正相國會主持一切的。

正當大家這麽想著的時候,只聽一陣急促而清脆的環佩叮咚聲在上方響起,這表示有什麽人正在快步走來,而且是一位精力活躍的年輕人。

配合著這玉佩碰撞的叮鈴聲,隨之而起的是內侍長聞喜高亢有力的宣報:“王——上——到——”

他這一聲剛歇,殿門外左右站著的兩個內侍又跟著齊聲朝殿外群臣喊道:“王——上——到——”

宣報的聲音從殿內傳到殿外,再從殿外傳到內南門、稚門、公車門……就這樣一路傳下去,從王宮的最核心區域傳到最偏遠的一端,此起彼伏,半晌才停。

接著,聞喜又唱誦道:“眾臣聽宣——跪!”

眾大夫跟著呼啦啦跪下一片。

“拜!”

眾大夫一起叩拜下去,額頭和手掌都貼在地磚上。

“再拜!”

眾大夫直起身,再一起叩下去。

“再拜!”

眾大夫再次叩拜,統共是拜了三次,並山呼王號,“吾王萬壽無疆!”

“興——”

眾大夫站起來,兩手垂在身側,準備開始今天的朝會。

以上“一跪三拜”重覆三次,即為“三跪九叩”大禮。

在漢國,只有已經死去的祖先和當世在位的王上可以接受這種規格的禮儀。“三跪九叩”大禮也通常只在冬至大朝會和特大節日慶典時用到,平時則不必如此隆重繁瑣。許多年逾花甲的老臣完成這項禮節都累得夠嗆。

聞喜唱完三遍,就退後幾步,靜靜呆著。這時,車府令郎將官符韜捧著漢王佩劍從側面走進來,只見這位少年將軍雙手捧著一柄三尺長劍,彎腰垂首,將王劍高舉過頭,一路走進來,將王劍穩穩放在王座前方的禦案上,隨後退下。另有太史令捧著一封裝有國印的烏木匣子也放在禦案前。

由於當今王上尚未成年,按制不可佩劍,也不掌印,所以每次朝會王劍和國印都要像這樣由專門的官員護送上殿。

一切準備停當,天光已大亮,照漢例,漢王——也就是當今的劉樞——要先發表一番例行講話,然後輪到各位卿大夫匯報國事。至於她講話的內容,大體是些泛泛的假大空的勉勵之詞,自然也不需要她現想,都是提前由宮廷司正寫好放在案前的,照著念就行了。

劉樞坐直身子,按常規先為眾大夫賜了座,大夫們按順序坐在早已準備好的軟墊上。隨後只見王座上的女孩垂眸瞟了一眼案前的朝會詞,開始發言:

“漢之先後,受命不殆,四方攸同,奄有固土,祖王維辟,累世訖存,人主世牧其民,在治與德,先王之恩,以勖寡人,爾諸近臣,立於陛側,沿及微功,慎戒不虞……” (改編自《尚書》)

她稍顯稚嫩卻又頗具威嚴的聲音回蕩在大殿裏,不緊不慢的道出這段標準公文制式的開場白,坐在下面首席的相國高傒聽著聽著,卻微微瞇起了眼,因為這段開場白雖然講的很好,但根本不是司正寫好的內容,是她在自由發揮!

高傒敏銳的朝上瞟了一眼,顯然,他不太滿意。

講完以後,劉樞無聊的看了一圈下面死氣沈沈的大夫們,道:“寡人聽聞五漉城瘟疫四起,黔首罹難,農事不舉,寡人痛心已極,諸卿為之奈何?”

這一句倒是符合計劃內的提問,高傒松了口氣,想來方才小漢王沒有照本宣科,也許是因為嫌棄司正擬的言辭老舊而已。小孩子嘛,總是叛逆罷了,不足為慮。

高傒起身說道:“回王上,五漉之地,處漢國之鄙,與鄭國相臨,概病疫自鄭國山民傳來,臣以為譴附近翼城及霍城善醫者及能匠造者馳援即可,另免五漉城課稅一年,徭役一季,調粟米二千石濟之,更顯王恩浩蕩,眷念子民之意。如本奏……”[註:鄙,邊境]

他分條縷析的說完,然後呈上一卷竹簡,聞喜走下臺階來接了,再送上去放在禦案上慢慢展開,這奏疏上已經詳詳細細的寫好了這件事情的應對方法和人員安排。

高傒重新坐下,根本沒等上面說什麽,他在殿中目光掃視一圈,問:“不知列位大夫以為如何?”

話音一落,幾個大夫忙起身呼應他,有的說“相國所言極是!”

有的道“此舉恰如其分!”

有的言“此策一出,五漉之疫,必頃刻而愈!”

大家一陣附和後,高傒露出一抹松弛而滿意的微笑,與往常流程一樣,事情大概就這樣定下來了吧。

劉樞覺得有點兒無聊,自從三歲聽政以來,這樣的場面她少說也見過千百次了,鞠躬盡瘁的相國大夫總是把一切都替她打理的明明白白:

發言稿是提前擬好的;朝會討論的問題也是提前敲定好的;任何政事的解決方案也都完完整整的記錄在奏本當中。

她只是這個流程中最不用費力的一環,只需要輕輕點個頭就行了,然後還能收獲一波英明神武的讚譽。

往常劉樞是非常樂得清閑的,十四五歲的年紀,有大把時間用來玩樂,鬥雞走狗、田獵嬉戲,甚至不必次次參加每月的大朝會,她這個國君做的簡直不能再輕松,有什麽事都統統扔給相國頂著,豈不美哉?

在幼小的劉樞心裏,相國那麽厲害,一定能替她處理好任何事的,不愧是先父王信得過的顧命大夫,她還能有什麽不放心的。

可是不知為什麽,在今天的大朝會裏,劉樞卻感覺到了一絲厭煩,說不出是什麽具體的情緒,也道不明是因何而起,就是一種令她心生不悅的厭煩。有那麽一瞬,她甚至覺得,這個累世幾十代祖傳給她的國家,是不是有她沒她都行?

她正神游著,突然一個低沈有力的聲音打斷了她的思緒:“相國之策,臣不以為然。”

哎?這誰在唱反調?

所有人順著聲音來源看去,只見太師歸嬰站了起來。
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